光風霽月——漫漫人生路(27)黃庭堅,北宋詩人、詞人、書法家,他的詩詞文章,關(guān)心民瘼,胸懷家國,其人其詩生前與蘇軾齊名,世稱“蘇黃”。黃庭堅受家教和傳統(tǒng)儒學的影響很深,關(guān)心國事,體察百姓,一生為官清正。知太和縣時,遍施惠政,百姓稱“黃青天”。元豐四年,鹽務專賣價高質(zhì)差,百姓無力購買,黃庭堅實地調(diào)查,寫下了《上大蒙籠》等十多首體恤民情的詩作。黃庭堅倡導“不以民為梯,俯仰無所怍”,親書“爾俸爾祿,民膏…
陰晴圓缺——漫漫人生路(26)蘇軾因為與當時的變法者政見不同,自求外放,輾轉(zhuǎn)各地。他曾經(jīng)要求調(diào)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,以求多多聚會。后任密州(今山東諸城)知州,但兄弟相聚的愿望仍然無法實現(xiàn)。宋神宗熙寧九年(1076)八月十五日,皓月當空,銀輝遍地,這時的蘇家兄弟已七年未得團聚。面對一輪明月,蘇軾心潮起伏,揮筆寫下了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。這首詞以月亮“陰晴圓缺”比喻人間悲歡離合,進而提出“…
滄海一粟——漫漫人生路(25)蘇軾到黃州以后,曾兩次駕小舟游赤壁,先后寫下了有名的《前赤壁賦》和《后赤壁賦》。在《前赤壁賦》中,蘇軾先寫了月夜泛舟的情景,接著記述他與同伴的辯論。同伴吊古傷今,由當年“赤壁之戰(zhàn)”中的英雄豪杰,聯(lián)想到他們生命的流逝,深切感悟個體及人類的命運,在歷史大海中的微乎其微。慨嘆道,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”我們就像天地中一個小蟲子,如同滄海中的一粒沙子,唉!生命是多么短…
水到渠成——漫漫人生路(24)是真名士自風流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,生活上窮困潦倒,捉襟見肘。他規(guī)定,家里每日開支不得超過一百五十枚錢。每月初一,他會拿出四千五百枚錢,分為三十份,裝在小袋里,掛在屋梁上。每天早晨,用長叉從梁上挑下一袋,當天用不完的錢,則用大竹筒另外收藏,做招待客人之用。當大袋子里攢了不少錢時,就再做別的安排。就這樣,蘇軾和家人度過了人生中最為慘淡的四年。在給好友秦觀的信件《答…
好事多磨——漫漫人生路(23)晁補之,北宋賢官能吏,公正不阿,為民辦實事。初知齊州時,當?shù)刂伟不靵y,他私服尋訪,摸清罪犯底細,雷厲風行,一網(wǎng)打盡。當饑荒發(fā)生,流民涌入時,他身體力行營救,數(shù)千難民得以生存。知河中府時,克服阻力籌款修橋,解決了百姓出行障礙,當?shù)禺嬒窳㈧粢员磉_感激。通判揚州時,依律處置有大背景的“逃卒”,整個揚州府都敬重萬分。晁補之,更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,工書畫,善為文,蘇門四學士…
天高任鳥飛——漫漫人生路(22)王玄覽,唐代詩僧,從小機智過人,后有大成就,常與學士道人談經(jīng)論道,經(jīng)常三言兩語就能點醒弟子。對于那些有小缺點的弟子,他很少責備,總希望他們自己悔悟后主動改正。對那些時刻遵守清規(guī)戒律刻苦用功的弟子,他也不輕易表揚。于是,很多弟子私下里就有了疑惑,玄覽知道后,便在一根竹竿上題詩,“大海從魚躍,長空任鳥飛。”這個典故記載在宋代阮閱《詩話總龜前集》中,玄覽意在告誡弟子們,人…
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——漫漫人生路(21)呂坤,明代官員,剛正不阿,清廉不群,與沈鯉、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“三大賢”。呂坤也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、思想家,引退后杜門謝客,授徒講學,“所著述,多出新意。”他積30年心血寫就的語錄體著作《呻吟語》,凝聚著豐富的人生經(jīng)驗和探幽發(fā)微的哲思,涉及人生處世、興邦治國、養(yǎng)生之道,其中不乏警言妙語、真知灼見,值得一讀。清代尹會一集錄《呻吟語》精華而成《呂語集粹》…
豁然開朗——漫漫人生路(20)“晉太元中,武陵人捕魚為業(yè)。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“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(shù)十步,豁然開朗。”這是大家依然能出口成誦的句子,出自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。成語“豁然開朗”源自于此,漁人的眼前出現(xiàn)的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,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良田美池,人們怡然自樂。 誰不想每天都是豁然開朗的一天呢,誰還能沒有一段困厄的日…
安貧樂道——漫漫人生路(19)顏回,也常叫顏淵,沉默寡言,天資聰穎??鬃咏o予顏回獨特的信任和愛護,顏淵對孔子也是無比的理解和愛戴。《論語·雍也》記載,孔子稱贊顏回,“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
百煉成鋼——漫漫人生路(18)這是一個非常硬氣的成語,卻出自一個極其文弱之人。陳琳,最有職業(yè)精神的檄文專家。官渡之戰(zhàn),袁紹討伐曹操,陳琳為袁紹寫下檄文《為袁紹檄豫州文》,聲聞天下。曹操拿著檄文多次頌
電話:0931-8945085 郵箱:lznfgs@163.com 地址:蘭州市城關(guān)區(qū)排洪南路56號東糧大廈西塔9F
Copyright © 蘭州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 隴ICP備19004334號-1
本站由蘭州網(wǎng)站建設(shè)業(yè)聚質(zhì)提供技術(shù)支持 網(wǎng)站地圖 甘公網(wǎng)安備62010202002728號
本平臺為互聯(lián)網(wǎng)非涉密平臺,嚴禁傳輸和處理涉密以及內(nèi)部信息